上海创新型人才短缺谁之过?
21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想脱颖而出战胜同行业其他公司,那么人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知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这个大背景下,目前上海举行了科技创新大会,会议探讨从目前的上海人才市场上,虽然人才总体数量很大,但创新性人才却十分稀缺,为什么活跃现在企业一线的各类人才似乎沦为了机械战士,那么企业创新从何而来呢?
创新人才的短缺首先要从我们人才培养的机构说起。上海的人才队伍建设,向来是与这座城市定位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目前,本市人才总量达到391万,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37万,留学回国人员9.5万,外国专家8.1万。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的人才结构,确实存在企业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冷热不均”的现象。以“千人计划”为例,目前在沪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340人中,34人出自制造业企业;第一批上海“千人计划”的160人中,18人来自制造业。优秀的人才多数集聚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实早在2006年,上海就开始了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工作。一方面,为了让创新型人才可以在一些产业领域内聚集,今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目录等相关目录政策。另一方面,上海也在探索完善人才政策、评价体系方面如何向企业适当倾斜,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集聚、培养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企业中去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的人才计划要更关注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中专技人员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领军人才选拔等方面,要改变片面以论文、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评价机制,更加强调成果转化、出产品、出技术。
面对创新型人才,上海从政策和待遇方面都下足了功夫。目前,上海已经形成居住证、居转户、直接落户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上海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居住证政策,将居住证申办范围扩大到紧缺急需的大专生、技师和高级工,这个政策是只有原先本科以上人员和个别紧缺急需的大专生才享有的。据统计,去年有2711人实现“居转户”,6000余人直接落户。这也为企业引进人才进一步打通了通道。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上海这座资源短缺的城市而言,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必然之路。政府在发挥人力资源基础配置的同时,更应从源头抓起,提高大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可以在战略型行业中发挥作用的创新型人才。在政策上适当放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重。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带动上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资讯
- 劳务派遣的优缺点有哪些?
- 如何区分劳务派遣及劳务中介?
- 提高绩效的两种“虚”“实”结合
-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份额逐年上涨
- 薪酬与福利管理的时代战略契合性
- 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优势分析
- 人力资源外包如何帮助企业转型?
- 劳务派遣的优点和好处有哪些?
- 什么样的人员适合进行劳务派遣?
- 派遣就业制度下如何实现同工同酬?
最新服务
同类文章排行
- 新服务推送:企业后勤人员招聘
- 国务院:10月起降低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率
- 劳务派遣的优缺点有哪些?
- 如何区分劳务派遣及劳务中介?
- 提高绩效的两种“虚”“实”结合
- 上海创新型人才短缺谁之过?
-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份额逐年上涨
- 薪酬与福利管理的时代战略契合性
- 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优势分析
- 人力资源外包如何帮助企业转型?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